成功开展山东省首例联合应用旋磨与冲击波技术治疗极重度冠状动脉钙化,济南市首例国产冲击波球囊治疗冠状动脉严重钙化,医院首例血管内超声指导下冠状动脉钙化病变主动旋磨术、CTO病变经逆向开通术、肾血管性高血压介入治疗术、肺血栓栓塞症经导管碎栓术……
翻开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心内一科主任、主任医师于安忠2024年的工作履历,一项项新技术跃然眼前。前不久,于安忠又攀新高——成功开展山东省首批、济南市首例经皮肺动脉取栓术,从“死神”手里“抢”回了一名高龄、急性肺动脉栓塞危重症患者的生命。
“要为患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治疗手段,多为市民做点事儿。”多年来,怀揣这样一份初心,于安忠昂然走在“用‘新’技术引领‘心’生机”的大医之道上。
急速救“心”!
成立胸痛门诊,最快“黄金时间窗”缩短至20分钟
“当时的感觉就是我马上就要死了,孤独、无助、恐惧。”回忆起那个夜晚,43岁的张涛(化名)依然心有余悸,“仿佛做了一场梦”。好在,这场“梦”20多分钟就“醒”了。
今年3月20日晚上,张涛在运动过后突发持续胸痛。在家观察2小时后,症状加重,他赶紧来到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胸痛门诊就诊。“到达医院时,患者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呼吸十分困难;再迟几分钟,可能就会出现生命危险。”于安忠介绍,经过初步检查后,确诊急性心肌梗死。随后,于安忠带领团队为患者实施了介入手术,急速救“心”!
从患者入院,到导丝通过冠状动脉梗塞位置、血流恢复供给,全程不到25分钟。“从急性心梗患者到达医院,到开通堵死的冠状动脉这个时间,国际上称为‘D2W时间’。”于安忠说,目前,在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这个黄金时间线已经普遍降至90分钟以内,最快的仅需20分钟左右,并且急诊介入手术成功率接近100%。
而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于安忠在加强医院胸痛中心建设方面所做的努力。
此前,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建立了市级胸痛中心,但各项质控指标不理想。2024年10月,在院领导支持下,成立了以于安忠为医疗总监的新组织架构,并着手创建国家级胸痛中心,以进一步加强医院胸痛中心建设。一方面,成立了由心内科医师24小时值班的胸痛门诊。“心内科医师24小时值班的优势在于,可以更加快速、准确地判断患者病情,及时对症治疗。”于安忠介绍,另一方面,医院还加强了“门诊分诊—胸痛门诊—导管室”的一系列快速反应机制,对急性胸痛病人救治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并持续整改。
在快速反应机制下,患者到达胸痛门诊后,接诊医生需要在10分钟之内给患者完成心电图检查、抽血检查、急救药物服用,同时启动导管室完成介入手术准备工作。
不仅如此,于安忠还带领团队建立了完善的诊疗流程和质量控制体系,确保每一次诊疗过程都符合规范、安全有效。为提高危重患者的监护质量及诊疗能力,于安忠牵头创建了先进的冠心病监护病房,实现了对危重心血管疾病患者生命体征的持续精准监护,极大提高了救治成功率。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心肌。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是心血管疾病中的‘头号杀手’。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像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快’是第一要素。”于安忠说道。
精准通“脉”!
应用多项复杂技术,生死线上“抢人”
身高1米6左右,体重只有七八十斤,走路时需要两人架扶。这是患者李珍(化名)给于安忠留下的第一印象。进一步问询,于安忠得知,李珍患有冠状动脉病变弥漫并且多处闭塞,同时伴有弥漫性严重钙化。平时说几句话、吃几口饭都会诱发严重的胸痛。
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是心内科常见的严重疾病,可能导致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等,严重影响患者的寿命和生活质量。于安忠介绍,具体到患者李珍,由于身体羸弱,她还伴有明显心衰。此前,患者曾在多家医院治疗,效果不好,而且病情进行性加重;辗转找到于安忠时,已经到了休息状态下也会胸痛不止的状态。
“只有充分开通患者的冠状动脉才能真正控制病情。”于安忠说,但患者病情复杂、严重,手术风险极大。不做手术,只能等死;做手术,有一线希望,但也极有可能“下不了手术台”。怎么办?在反复研究患者影像资料、全面掌握患者的病情病史、充分了解患者及家属的意愿后,于安忠带领团队进行了精心的术前准备,并对手术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风险做了充分预案。
好在历时3个多小时,应用了导丝升级技术、旋磨技术、冲击波技术等各种复杂技术后,手术取得了成功。术后,患者胸痛症状即刻得到缓解;次日,患者可以下床行走;术后5天,患者顺利出院。两个月后,患者来院复诊时,行动自如,精神饱满。
类似的患者在心内科并不少见。近年来,为进一步提升治疗效率、降低手术风险,于安忠带领团队在严重钙化病变的旋磨及冲击波治疗、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正逆向开通技术、左主干分叉病变应用minⅰCrush迷你挤压技术、DKCrush“双对吻”挤压技术、Culotte裤裙技术等领域精耕,并取得了显著成就,同类技术达到了国内先进、省内领先的水平。
2024年1月,患者孙宁(化名)因为持续胸部疼痛,并伴有肩背部放射痛、出汗入院就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为心脏供血的三根大血管全部在近段闭塞,仅有1%的细微血流在支撑着心脏。“急性心梗伴多支主要冠状动脉均闭塞,生存率十分渺茫!”于安忠当机立断,带领团队为患者实施了介入及主动脉球囊反搏等综合治疗手段,在生死线上拉回了又一条生命。
“医学在不断发展,医生也要与时俱进、精研医术。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急、危、重症患者时,临危不乱、守护生命。”于安忠说道。
微创取栓!
向更高处攀登,给患者“最优解”
前不久,一位82岁老年女性因突发胸闷、剧烈憋喘伴晕厥紧急入院。经血气检查,确诊I型呼吸衰竭;行增强CT后,确诊肺动脉栓塞。
“肺动脉栓塞是胸痛三大病种之一,死亡率极高,仅次于急性心肌梗死。”于安忠介绍,患者入院时病情急剧恶化,即使高流量面罩吸氧仍不能将血氧含量提升到安全范围,随时可能因呼吸循环衰竭导致猝死。此外,患者还有消化道出血史、下肢静脉血栓史、糖尿病、高血压、贫血。
鉴于患者高龄,身体状况差,出血风险评分高,为了安全起见,先给予了适度抗凝治疗。但治疗两天后,病情未缓解。“这样下去,患者猝死的风险越来越高。不能再等了!”经过多学科专家会诊,于安忠最终拍板定调:采用经导管肺动脉机械取栓术治疗。
“该技术最明显的优势在于创伤小、伤口仅有几毫米大小,出血风险小,取栓更彻底,治疗效果也更好。”于安忠介绍,但实施该技术,也存在明显的“难点”——该技术尚未在济南市市级医院开展。
没有兄弟医院的经验可循,但好在在此之前,于安忠曾带领团队成熟开展了肺动脉造影术,并对中高危患者进行了经导管肺血栓栓塞碎栓、抽栓及溶栓术,取得了一定成效,也积累了大量经验,有信心完成这项手术。
经过周密准备后,患者被推入手术室。术中,于安忠带领介入团队经股静脉建立通路,将专用取栓导管精准送达肺动脉栓塞部位,释放三连网状取栓支架成功捕获血栓,并结合血栓抽吸功能,将肺动脉大块血栓成功清除。历时1小时,手术顺利完成。术后,患者血氧饱和度升至98%,呼吸窘迫症状显著缓解,调整至低流量鼻导管吸氧即可维持正常氧合,病情恢复平稳。
“对于这位老年患者而言,碎栓、抽栓因血栓残留往往效果不理想,溶栓风险又太大。这就逼着我们持续向高处攀登,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于安忠说道。
“向高处攀登,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这样简单的一句话背后,是于安忠日复一日的辛勤耕耘。对他来说,早晨6点半出门,晚上7点甚至10点以后才能下班踏上回家的路,早已成为常态。
“前不久,一天做了17台比较复杂的手术,夜里12点多才下手术台回家”,于安忠说,瘫坐在手术室的地板上休息时,他也常常会问自己“为什么”。“为什么这么拼?”“为什么这么‘卷’”?但往往静坐片刻,于安忠就释然了。他说:“医生,就是个良心活儿。想干好,想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得怀揣着一份责任,不断向前。”
个人简介
于安忠,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心内一科主任、主任医师。济南市医疗卫生行业高层次人才。发表论文20余篇。
擅长心血管病的介入诊断与治疗,对冠状动脉旋磨、血管内超声(IVUS)、冠状动脉血流贮备分数(FFR)、光学相干冠状动脉断层显像(OCT)、震波球囊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等技术的应用均有较深造诣。在济南市开展了首例严重钙化病变联合旋磨与冲击波治疗术、首例肺栓塞经皮取栓术等新技术。
善于处理冠状动脉左主干及前三叉病变、钙化病变、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及肾动脉狭窄、肺动脉栓塞等,对CTO病变逆向导丝技术、严重钙化病变旋磨技术、血管内冲击波(ⅠVL)技术、肾动脉支架植入及肺栓塞经皮取栓术等均积累了丰富经验。
社会兼职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晕厥分会委员
山东省医师协会心力衰竭委员会常委
山东省预防医学会心血管病防治分会委员
山东省医师协会心血管介入分会委员
济南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济南医学会心血管介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所获荣誉
济南市青年技术创新能手
山东省“两好一满意”示范标兵并记二等功一次
(马俊伟、刘芳、胡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