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余种出版物荣获国家图书出版三大奖,出版14个学科84种国标教材;200余种图书版权输出至英国、加拿大、日本、埃及等20多个国家;打造“小荷听书”有声读物出版阅读平台,让优质内容开启全媒体阅读模式……徜徉在互联网时代编织的知识网络里,当大多数人习惯了使用搜索引擎一键答疑解惑,仍有一群出版工作者步履匆匆,在翻飞的书页间记录着过去、当下和未来。
山东教育出版社成立于1982年1月,如今已悄然走过四十多个春秋,时间的沉淀,赋予了它沉稳的气质和深厚的底蕴。在荣誉室内,琳琅满目的图书奖项,见证着山东教育出版社的突出成就。“目前年出版图书超过2000种,覆盖了教材教辅、主题出版、学术文化精品力作和青少年课外读物等多个领域。”山东教育出版社教辅中心理科编辑室王源说:“秉持‘出书育人,服务社会,传播科学,繁荣文化’的出版理念,山东教育出版社立足教育,科学赋能,多元融合,创新发展,致力于打造具有全媒质出版功能的一流教育出版企业。”
山东教育出版社始终坚持为人民出好书的理念,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建社以来,40余种出版物荣获国家图书出版三大奖。《中国民间美术全集》获第三届“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文化发展史》《中外文学交流史》等10种图书连续五届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获奖图书数量位居全国第七位,地方出版社第一位;《中国教育活动通史》《科技革命与国家现代化研究丛书》等11种图书连续八届荣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全国仅3家出版社获此八连冠;《中华大典?数学典》《中华大典?理化典》等31个项目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有鸽子的夏天》荣获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雪线上的奔布拉——我给孔繁森当翻译》入围2024年度“中国好书”。
与此同时,山东教育出版社以服务教育教学为主线,开发了14个学科84种国标教材,出版的《基础训练》《金钥匙试卷》等是山东教辅市场上历史最为久远的品牌产品。打造山东基础教育出版基地,聘请造诣精深的知名教研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组成专家委员会,为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和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出版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王源说:“看着自己参与编写的课本走进课堂,帮助孩子们理解知识,那种满足感是无可替代的。我们深知责任重大,每一页纸、每一道题都反复推敲。”
在促进文化传播方面,山东教育出版社大力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中外文学交流史》等50多个项目获国家“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丝路书香工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等重点工程翻译资助,并连续五年入选“2025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出版100强”。
翻看《中外文学交流史》时,厚实的纸张、独特的行间注释和排版风格不仅令人赏心悦目,更让人感受到知识的分量。引用国外著作的同时,文内还会给出英文原版注释,方便读者更好理解。这便是出版的价值,不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心灵的沟通和文化的交融。
山东教育出版社国际合作部张瑾瑾自豪地分享:“这套书不仅仅是学术成果,更是中外交流的桥梁。”目前,《中外文学交流史》已成功跨越国界,版权输出至波兰、罗马尼亚、埃及、韩国等全球14个国家,这标志着山东教育出版社的学术精品,正以其独特的中国视角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世界舞台上发出响亮的声音,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
然而,当数字时代浪潮席卷而来,山东教育出版社的纸质图书也不可避免受到冲击。如何突破传统出版困境?山东教育出版社打造的“小荷听书”有声读物出版阅读平台给出了答案。
走进“小荷听书”的工作区,年轻团队忙碌的身影,聚光灯下的他们拿起话筒,知识无远弗届。据悉,山东教育出版社2018年上线“小荷听书”有声读物平台,专为中小学生打造,将传统的文字阅读拓展为“可听、可读、可视”的全媒体体验。山东教育出版社电子影像编辑中心李媛媛热情地演示着平台功能:“孩子们可以在路上听名著,睡前听故事,互动学习更有趣。”目前,“小荷听书”已积累2000多个精品专辑,内容时长近20万分钟,吸引了140多万粉丝,不仅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2020年度数字出版精品遴选推荐计划等20多项省级以上奖励,其团队更荣获山东省“工人先锋号”称号,成为融合创新的闪亮名片。
站在媒体融合的新起点,山东教育出版社对未来有着清晰的蓝图。山东教育出版社融合出版项目部张弘表示,“未来,山东教育出版社将继续坚守国有文化企业的社会责任,紧紧围绕‘服务教育教学’出版定位,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聚焦选题优化机制与内容创新,夯实自主策划基础,增强市场响应能力;全面提升信息时代融合出版水平,推动‘鲁版品牌’建设,实施‘四名工程’,坚持‘育名编、聚名家、出名作、创名社’,努力推动出版工作再上新台阶。”(来源:市中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