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影灯下,手术台上,一场与死神的赛跑正在紧张进行。患者肝脾破裂、失血性休克,命悬一线。主刀医生孙启峰额头上沁满汗珠,目光专注,沉稳操作。当监护仪上的生命曲线终于趋于平稳,欢呼声在手术室响起。
这场惊险的生死营救,发生在甘肃省积石山县人民医院。执掌手术刀的,正是该院新任院长孙启峰——一位从山东济南跨越千里而来的帮扶医疗专家。
初来乍到,先啃“硬骨头”
2024年7月,55岁的孙启峰告别济南市人民医院熟悉的诊室与手术台,踏上西行之路。作为该院肝胆外科领域的专家,他本可安享职业荣光,却响应国家“组团式”帮扶号召,肩负济南市卫健委重托,带领6人专家团队远赴积石山。
甫一上任,正逢医院“二甲复审”的攻坚期。孙启峰凭借丰富的管理经验,推动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制度改进:修订核心安全制度、严抓手术分级、建立多学科会诊……尤其对病历书写,他立下“铁规矩”。
“以前讨论死亡病例常走形式,现在真能挖出‘宝’了。”一位本地医生感慨。短短一个月时间,医院以焕然一新的面貌成功晋级,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无影灯下“破冰”,填补技术空白
升级只是起点。孙启峰很快发现医院的技术短板:重症医学科薄弱、皮肤科血液科空白、技能培训室缺失、介入中心遥不可及……作为肝胆外科专家,他把“微创”与“精准”的理念带到了手术台。
当地普外科处理复杂肝脾破裂手术尤其涉及胰腺损伤出血时,常遇难题。孙启峰亲自主刀示范,手把手传授精细缝合的技术。一位肝脏、脾脏联合胰腺破裂的患者在他手中转危为安,“孙院长”的技术威望就此树立。
更大的突破是填补空白。他成功实施保胆取石术,一年内已完成3例,打破了当地“胆囊结石必切胆”的老观念。高难度的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行胆总管取石术、胆管损伤修补术、胆总管切开一期缝合术等手术也相继开展起来,复杂的微创手术成了“常规操作”。
为实现长远发展,孙启峰力排众议筹建微创介入中心。他率队考察,积极争取到300余万元的东西部协作资金。“心脏介入、肿瘤介入是救命技术,必须突破!”他的长远眼光为医院未来发展赢得了关键支持。
“帮扶专家门诊”也成为技术实力的展示窗口。6名副高以上专家(含3名东西部帮扶专家)开设专病门诊。一位辗转省城无果的肝血管瘤患者,在孙启峰门诊得到了明确诊断;肿瘤科专家的方案也赢得了质疑者的信服。“病人信任源于同质化的技术能力,”孙启峰一语道破。
灾后大考,守护生命
2023年末积石山6.2级地震后,务工外伤患者激增。孙启峰带领外科团队日夜奋战。“肝叶切除、脾脏全切、胰尾修补这类高难手术,过去效果不理想,现在必须顶上!”孙启峰回忆道。
短短数月,他们成功完成10余例高难度创伤手术,将多位濒危伤员从死亡线上拉回。其中一台肝脾联合破裂手术持续数小时,当患者血压终于回升,筋疲力尽的孙启峰瘫坐椅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场生命保卫战极大提升了医院急危重症救治能力,也淬炼了积石山县医院创伤中心的实战经验。
医者仁心不止于院内。兼任小关乡唐藏村包户长的孙启峰,践行“十个多一点”:为重病卧床户送去慰问金;为困难家庭无偿提供越冬煤炭;号召全院为高关乡14岁肾衰竭学生捐款;组织团队深入村镇义诊,惠及千余群众。
一次赴青海敦化途中,他偶遇车祸现场。在荒僻无信号的路段,他果断派人寻援,同时就地展开急救。一小时后120及消防队赶到,伤者被及时送医。“无论何时何地,见死必救是医者本能。”他的义举登上了央视新闻,人民日报,成为鲁甘情谊的生动写照。
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深知帮扶终有期,孙启峰将“授人以渔”视为核心使命。他创新推行“1+3”师带徒模式,倾囊相授经验。他亲自带教的徒弟进步神速:“现在遇到疑难病例,他们先独立分析,再与我讨论,每月至少处理5例复杂病例。”同时,他还协调150余名积石山医务人员赴山东进修,10余名中层干部进行管理实训,为医院留下了人才火种。
孙启峰还注重打牢制度与文化的“根基”:修订《帮扶专家目标责任书》确保责任落地;搭建县域医共体信息平台推动结果互认;尊重回族习俗发展“中西医结合+民族医特色”模式;组织“健康文化进村镇”提升全民素养。这些举措形成了“制度-数字-文化”三维长效机制。
2024年,在孙启峰的推动下,普外科成功申报为州级重点专科,骨科、麻醉科等也在升级,为医院冲刺更高的“三乙”目标打下基础。
短短一年间,孙启峰用无影灯下的坚守和跋山涉水的热忱,在积石山书写了医者的担当。“组织派我来的,就想为这片土地多‘栽’几棵树。”未来,他将继续深耕微创介入技术,架设远程医疗桥梁,悉心培育青年“树苗”。他相信,积石山县人民医院终将成为黄河上游守护百姓健康的坚实堡垒。(冯是越)